洛阳是一座历史源远流长、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都。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,洛阳居天下之中、处九州腹地,有5000多年文明史、4000多年城市史、1500多年建都史,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,是我国建都最早、历时最长、朝代最多的都城。
(相关资料图)
洛阳自古就是诗词的故乡,历史上与洛阳有关或提及洛阳风物的诗词篇秩浩瀚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的《周南》部分,多数是与洛阳有关的事、物的篇章;白居易在洛阳生活18年写了900多首诗;李白与杜甫初次相识于洛阳……
如今,这些诗句中吟咏的浪漫,已牢牢印刻在洛阳的古都气质中,成为八方游客争相追寻的传统文化魅力。洛阳旅游上新专栏【诗词里的洛阳】,带大家一起探寻那些年,真实发生在洛阳的一幕幕……
壹
今日诗词
△资料图
《春夜洛城闻笛》
李白
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
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
这首诗是李白游洛城(即洛阳)时所作。当时李白客居洛城,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,作此诗。
李白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。
李白第一次游历洛阳,是他在首次赴长安求仕未果之后的开元十九年(731年),这一年他整30岁。那年夏天,满怀豪情又遭到重挫的李白,愤然离开长安,回归居家之地安陆。秋天,李白从安陆到嵩山会见老友元丹丘。之后,李白来到洛阳,夜宿香山,写下了《秋夜宿龙门香山寺》一诗。这年冬天,他再游龙门,又写下了《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》。来年,李白一直没有离开洛阳,从春到夏都在洛阳游历。
△如今的龙门香山寺,资料图
李白第二次来洛阳,是在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36岁的时候。这年春天,李白正在太原北雁门关游历,接到元丹丘的信后,随即返回洛阳与元丹丘相会,再次游历了已成故地的洛阳。
李白第三次游历洛阳,是在天宝三年(744年)。这年春天,李白来到了离别已经8年的洛阳。令人欣慰的是,他在洛阳邂逅了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,从而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李白与杜甫,一个诗仙,一个诗圣,并称“李杜”,同为大唐第一才子。他们的存在,撑起大半个唐朝文坛;他们的诗作,照亮了整个时代;他们的魅力,倾倒了整个华夏。李白历经盛唐,杜甫辗转中唐,两人年纪虽相差了十一岁,但这文坛二宝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对忘年交。
公元744年,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,开始了他们一生的友谊。此时李白44岁,杜甫32岁,前者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途经洛阳,后者则结束游历不久回到洛阳居所,二人一见如故。
这一次相伴非常愉快,两人相约下次在梁宋会面。同年秋,两人如约而至,并遇到了边塞诗人高适。三人游壮美名山,访高洁名士,好不快意!美好时光易逝,于秋冬之际,二人再次无奈分离。
次年春,李白去东鲁与杜甫相见,再次交心。李白不因才气而倨傲,杜甫不因身份低微而奉承李白,短短一年,三次会面,影响一生,再无相见。此后,两人历经安史之乱,各自漂泊,于乱世艰难生存,余生的陌路没有让两人疏离,反而让两人的思念愈加深沉,催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动情佳作。
△资料图
相关链接
诗人闻一多在《唐诗杂论》中,曾激动地描写李杜的首次洛阳之会:“写到这里,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,发三通擂鼓,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,大书而特书。因为在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,除了孔子见老子,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,更重大,更神圣,更可纪念的。”
“诗仙”和“诗圣”惺惺相惜,关系甚密。从杜甫的《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》一诗中就能看出:李侯有佳句,往往似阴铿。余亦东蒙客,怜君如弟兄。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行……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诗文,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样好。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,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。晚上大醉后同盖被子睡觉,白天则结伴携手一起游玩。
洛阳在杜甫的生命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,不管身在何处,他始终念着故乡洛阳。在他现存的诗歌中,反映洛阳或思乡之情的有很多。如“成都万事好,不如归故庐”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“昔在洛阳时,亲友相追攀”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”等。
点亮文末赞、在看
扩散出去
让更多人看到吧!
///
#潮起潮洛
为落实洛阳市委市政府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工作要求,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洛阳网启动“洛阳文旅城市焕新计划”,开设“潮起潮洛”栏目。欢迎各界潮人积极投稿。
—END—
来源:综合整理自洛阳晚报、洛阳日报
图片来源:洛报集团,资料图
统 筹:白银龙
主 编:刘宝文 责 编:许冰倩
校 审:李赟哲 编 辑:焦小喻
觉得好看,请点这里
相关稿件